海南今古阁收藏网

地址:海口市华发大厦4楼412
电话:18907568193 13976000112
客户服务热线:0898-68589253
传真:0898-68589253
邮箱:fansen@126.com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藏海拾贝

藏海拾贝

瓷器上的庙号

发布日期:2021-11-15阅读次数:( 181 )次字号:

 

“庙号”初探

 好瓷堂 好瓷堂 昨天

“庙号”初探

唐健伟202108-11

近三十年来,含有“庙号”款式的陶瓷等器物,在收藏界与文博界中争议不断!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争论更加激烈。

那时就已萌生写一篇关于探索含有“庙号”款式陶瓷的文章,但总觉得证据链不足而没有下手。有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在想,要是有检测古代艺术品与生活用具的生产年份的仪器就好!检测出来的年份结论,可以解决很多争端和很多问题(如考古遇到无法确定年代等等)!

迟迟没有着手写关于“庙号”文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写这类“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文章肯定会挨砖头和口水!

尽管如此,觉得有个声音总在耳边不停地回响,细细品味感觉原来是《好汉歌》的某一句歌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也越来越发达,时间一年又一年一瞬间飞驰而过,检测艺术品生产年份的仪器也被生产出来了,觉得现在探索研究“庙号”的时机已经来临,科技检测能协助揭示“庙号”不为人知的另一面!科技检测是我们探索研究古代艺术品的坚强后盾!

经过几年时间走访收藏家、寻找实物、送邻市检测、查资料、爬格子等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时而废寝忘食、时而汗流浃背、时而昏头转向,时而酸甜苦辣,时而忙得不亦乐乎。

关于“庙号”的概念,有的资料大概这么解释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

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所以周王仅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一同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周朝到秦朝,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

汉朝时期逐渐恢复庙号制度,从此庙号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自三国起庙号开始泛滥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三十年来,在社会上看到有一些印、刻有:“宋徽宗”、“宋徽宗御贡”、“宋徽宗御用”、“宋徽宗御制”、“宋徽宗御制并书”等含有“宗”(尚未见到含“祖”字)款式的宋代汝窑、官窑、哥窑,(还有明代的含有“宣宗”、“宪宗”等字眼)等款式的瓷器、琉璃、瓷胎掐丝珐琅等器物,这些器物目前都颇受争议。

目前出现三种情况:

一、有一些收藏家认为款式中含有“庙号”的瓷器、琉璃、瓷胎掐丝珐琅等器物,都是到代的!

二、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收藏家,认为古代(宋代、宣德、成化等)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含有“庙号”的款式!

三、还有一部分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认为,近三十年来出现含有“庙号”款式的东西,是其后人在祭祀他的时候才烧制(生产)的,不可能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烧制(生产)的。

说实话,一直以来,受资料与一些业界专家理论的影响,笔者也不看好含有“庙号”款式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的表面大多氧化较差。

还有,

其一.有的认为“宋徽宗”等含有“X”字眼的款式是“庙号”,“庙号”一般认为是人死后才封的。

其二.有的认为如发现真的有带“宋徽宗”等款式的陶瓷,那肯定是宋徽宗的后人(在南宋等)为祭祀宋徽宗而烧制的。

或许笔者是个喜欢创根问底的人,看到收藏界争议的东西,就想弄个明白。

觉得:

所有的事情都有“二分法”。

所有的事情没有绝对的!

因此,推测“庙号”不一定全是到了死后才封的。

那么,社会上带有“宋徽宗”等含有“宗”字款式的瓷器:

真是新仿的吗?

还是臆造的呢?

有没有到宋代的可能呢?

会不会在“赵佶”当皇帝期间烧制的呢?

是不是“赵佶”死后,棺椁迁至绍兴时(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同年八月,十余辆牛车到达两浙,十月,南宋将徽宗暂葬于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名曰永固陵后改名永祐陵),其南宋的皇帝儿子赵构专门烧制陶瓷给“宋徽宗”陪葬的呢?

带着这些疑惑,选一些含有“宗”字款的陶瓷器物,送科技检测,想以科技检测的结论,来协助论证含有“宋徽宗”等印、刻款的陶瓷,是否在赵佶等皇帝生前烧制及使用?

以平息(或减少)对含有“庙号”印、刻款陶瓷(琉璃、瓷胎掐丝珐琅、书画)等物品的争议!

同时,也想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揭开含有“庙号”款式器物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首先送检的是九件含有“宋徽宗”印、刻款的汝釉、哥釉、官釉陶瓷器物。

如下:

1.官窑月白釉六棱贯耳瓶(图1)。高23.4厘米,口边扣金口,满釉,开比百圾碎稍大的纹片,六棱,釉面莹润,瓶体上刻有楷书43字的“幽人卧”的诗,刻字上采用了炝金工艺彩上金色,还刻有三枚小闲章,为红色。底部有双环印章款,双环中间有一圈横的S,以增加印章的美感,印章中间有五竖行隶书款:“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六边圈脚,脚边露胎,褐色、修胎规整。送科技检测确定为1124年烧制的,1124年是北宋宣和6年,这是在赵佶当皇帝期间烧制的!按照一般思维,1124年是不可能出现含有“宋徽宗御贡”的陶瓷器物的!

2.炒米黄釉金丝铁线哥釉盏口双耳瓶(图2),高18.3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6.3厘米,底部有双环印章款:“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从上述字款,可以看出这个“金丝铁线”釉面的瓶子是官窑“哥釉”陶瓷器物。这个瓶子经科技检测确认是1122年烧制的。尽管这瓶子的釉面很莹润,手感也很平滑,看似到代之物。如果这个瓶子没有经过科技检测,是谁都不敢认可的!不敢认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这个瓶子的底款含有“宋徽宗御贡”。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宣和二年(1120年)宋遣赵良嗣、马政先后使金,金亦数次遣使来宋,双方议定夹攻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西)等地,辽亡后燕云地区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史称海上之盟

因此,宋朝赵佶当皇帝期间朝廷向辽朝、后改向金朝纳贡之事,果真不虚!按理说在纳贡的物品上打上文字款式,是很正常的!可是,为什么要在“宋朝纳贡”的陶瓷等器物上打上“宋徽宗御贡”的印款呢?还真有些莫名其妙!这,必须继续探索学习。

这个小瓶子经过科技检测出来的年份是1122年烧制的,正是宣和四年,与底款年份吻合,这个时候赵佶正在当皇帝中。一般认为合理不该出现含有“宋徽宗”款式的东西。但,含有“宋徽宗”款式的陶瓷的确出现了!而且,得到科技检测确认是1122年烧制的证实!

这是不是工匠们在诅咒“赵佶”呢?

难道工匠们不怕皇帝砍他们的头吗?

.....

3.汝窑青釉双耳六棱福瓶(图3),高18.3厘米,口径6厘米,底宽6.3厘米。圆敞口、厚唇、束颈,颈部上部与下部分别饰有二条环弦纹中部饰双S纹耳。折肩,六边形腹部,束脚稍有八字状,底部有五枚细小支钉痕,中间有露胎篆书阳文方印款:“宋徽宗”。整器满釉,开透明片纹,出勒稍微泛红,釉面油润,初鉴为北宋汝窑之物。经科技检测确认为1121年烧制的,与眼鉴年份相符。1121年是宣和三年,符合印款上的年份。这时候赵佶正在当皇帝中,所谓庙号“宋徽宗”的款式,正在正常使用着!

4.宋代金丝铁线盘口双凤耳棒槌瓶(图4),高23厘米,口径6.8厘米。盘口,束颈,折肩,直筒器身。施炒米黄釉,整器满釉,开红黑丝二种片纹,雅称“金丝铁线”。平足,底部有五枚细小支钉,中间有双圈露胎印章,双圈中饰有S 纹,以增加印章美感,印纹有隶书五竖行:“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整器手感润滑,气泡稀疏、稍大、清澈、晶莹,有脏泡、破泡等老化痕迹,初鉴为北宋经典官窑哥釉陶瓷器物,经科技检测确定是1120年烧制的,与初鉴年份相符。1120年是宣和二年,在印款宣政年间当中,也符合。

这时的赵佶皇帝如日中天,然而,含有庙号“宋徽宗”的款式,却在正常使用中。

5.宋代官窑月白釉冰片纹敞口环弦纹梅瓶(图5),高23.3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7.6厘米。敞口,类似盘口,口沿黑褐色,有“紫口”雅称,束颈,溜肩,上部丰满、下部逐渐收小,从上到下饰环弦纹,八字脚,圈足露胎,刷有黑色护胎釉,以追求“铁足”效果,底部中间有双圈露胎圆印,印色是香末色,双圈中间饰一圈S纹,印中间有五竖行隶书款:“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字体规整,施月白釉,整器满釉,开冰片、片纹颜色是淡黄色,釉面温润,手感润滑,初鉴是北宋官窑之物。经科技检测确定是1119年烧制的,与眼鉴年份相符。1119年也是“宣和元年”,与印款年份应是吻合。1119年,这时,也是赵佶当皇帝正酣之时。而庙号“宋徽宗”也正在履行着职责呢!这个官窑梅瓶含有庙号“宋徽宗”款式的出现,说明不单只有汝窑陶瓷要“纳贡”,官窑陶瓷也有“纳贡”。当然,官窑“哥釉”等陶瓷也一样“纳贡”。

从图1、2、4、5可以看出四件不同的瓷器,却是同一种印章款式,估计很多人看后(眼鉴)会觉得是同一个年份所烧制的。然而,经科技检测分别是1124年、1122年、1120年、1119年烧制的,四件瓷器的年份没有一件相同。如果说检测仪不行,那,肯定会检测出同一个年份!如果说这四件瓷器都不行(仿品),那,也肯定会检测出一个现代(相同或不同)的年份!但,科技检测出四个北宋赵佶当皇帝期间的年份!而且符合印款中的年份。

所以说,科技年份检测是可信的!

当然,当前还有一部分人非常抗拒科技检测,这是很正常的,也是理解、见识与文化品位层次的事。现代社会已经步入高科技时代,目前“互联网”时代已经是高峰期,而“脑联网”已经研制成功,“脑联网”时代已经在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了,如果现在再不相信科技的话,将会被科技社会所淘汰!

6.宋代汝窑青釉三脚香薰(图6),通高11厘米,熏炉分上下部,上部是盖,盖体镂三个向上的桃型孔,孔宽约2.8厘米,盖上饰有盖钮。下部是炉体,炉体饰有三条规整的环弦纹,下面均等饰有三只脚,底板有三枚细小支钉纹,中间有个露胎方印阳文隶书款:“宋徽宗”,胎色是香末色。整体釉色均匀,釉光莹润,手感平滑,眼鉴为北宋汝窑之物。经科技检测是1114年烧制的,与眼鉴相符。1114年是政和四年,这时赵佶活得好好的,估计每天赵佶都在做着当“天下一人”的美梦呢!而,庙号“宋徽宗”却在正常使用中!

因此,怀疑专家与资料“庙号一般是死后才封的”说法!莫非是这里的“一般”,分明在说:还有“特殊”?!

7.汝窑天青釉口沿六缺小盘(图7),高3.5厘米、口径18.8厘米、底径11厘米。满釉支钉,淡青色釉,釉面开细小蜻蜓翅纹片,釉光非常莹润,小盘口沿六缺,修胎规整、圈脚、底部有五个支钉,盘内印有26个规整隶书:“月华如练长千里无由醉酒未到先成孤眠无计相回宋徽宗御题”,还有个篆书印胎款:“崇宁”,然后,施满釉,釉面氧化光很好,手感也很润滑。从实物看这个盘子,是宋代之物。因为,盘里有“宋徽宗御题”的字眼,故一直不想肯定、也不愿肯定这个小盘是北宋之物。

送科技检测,检测结果确定是1106年烧制的。这下,不得不肯定:这个口沿六缺的汝窑盘子的确到了北宋!

经查1106年正是崇宁5年,与盘子里面“崇宁”印胎款的年份正好相符!现在不信此盘到北宋也不行了!

也许还有人会说,这个仪器不行!不行?仪器检测出来的结果刚好与盘内印胎款的年份吻合,不偏不倚。因此,这是不信不行!

1106年赵佶当皇帝才第六个年头,通常说法不应该出现含有庙号“宋徽宗”款式的东西。不过,这实实在在地出现了,而且出现得这么早,如果真的没有先封庙号,哪来这个“宋徽宗”款式呢?

如果说是新仿,那为什么检测仪没有检测出个现在的年份呢?而一些看出新仿明清的器物,却能检测出现在的(如2008年左右、甚至有2017年的)年份来。因此,排除新仿!

像上述这类“宋徽宗”、“宋徽宗御贡”、“宋徽宗御题”、“宋徽宗御用”等含有“宋徽宗”的款式,在五大名窑里面的汝、官、哥窑的陶瓷不是少数。而且,这些汝、官、哥釉都有这类款式的东西。当然,这类器物基本都是到北宋赵佶当皇帝期间(1100年2月-1126年1月)的!

在当时,工匠们绝对不敢诅咒皇帝赵佶!工匠们也非常惧怕皇帝赵佶会砍他们的头颅!

因此,工匠们肯定没有胆量敢私下在陶瓷器物上,打上含有“宋徽宗”字眼的庙号款式。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陶瓷器物等东西(艺术品)打(印、刻、写)上含有庙号“宋徽宗”字眼款式的,肯定是得到皇帝赵佶本人的准许(或者是朝廷“智囊团”的安排)!

8.汝窑直口三环弦纹两龙耳蓝釉瓶(图8),高18厘米。口径4.2厘米,底径5.6厘米,口部似杯,颈部稍小,饰有三级环弦纹,两边各饰一条头朝下、尾朝上的小龙作为双耳,八字肩,棱腹,束脚,圈足,底部可见三枚支钉痕,中间有无釉双圈印章款,印文是隶书阳文:“崇宁四年.清凉寺督办.皇宋汝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施蓝釉,整器满釉,出棱发白,增加了不少的立体感和美感,釉面开细小纹片,脏泡、破泡不少,釉面干亮莹润,手感润滑,初鉴是北宋汝窑。

送科技检测,确定是1105年烧制的,与眼鉴年代相符。经查1105年正是崇宁四年,科技检测出来的年份,正好与印文年份吻合,不偏不倚!科技检测真让人信服!1105年赵佶刚当皇帝五年,所谓的庙号“宋徽宗”已经在正常使用。

9.汝窑青釉六棱束颈瓶(图9),高22.5厘米,口宽10厘米,底款7.5厘米,六边敞口,束颈,折肩,束脚有八字状,六边圈足,底部现五枚支钉痕,整体满釉,开细小片纹,器身三面共刻有35个行书诗文与落款,尾款11个字是:“建中重合元年.宋徽宗御题”,字体笔画流畅,但又有些拘束谨慎的感觉,看出是赵佶刚刚当上皇帝,还没放开手脚。釉面莹润油亮,手感平滑,初鉴是北宋汝窑。经科技检测,确定是1101年烧制的,与眼鉴年份相符。

1101年正是“建中靖国”,赵佶登基不久,就出现有了含有“庙号”“宋徽宗御题”的款式,真是不敢想象!如果没有科技年份检测确认这个瓶子是1101年烧制的,谁都不会相信这是一个到代真品。实际上这个瓶子早些时候,已被一些收藏家(也包括笔者)暂定为臆造品!

还有一个无法想象的是:“建中重合元年”。资料显示,唐朝有“建中”年号,北宋有“建中靖国”年号,尚未发现有“建中重合”的年号。

分析1.赵佶刚刚登基的第一个年号是:“建中”。赵佶是个文化人,知道唐代也有个“建中”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一共四年即780-783年)。

所以,赵佶在落款的时候就来了个“建中重合元年.宋徽宗御题”,以表示与唐代的年号重合。

分析2.后来“智囊团”觉得这个“建中”年号重合不妥,才将年号“建中”改为:“建中靖国”

这个刻有“建中重合元年.宋徽宗御题”的瓶子,经过科技检测确认是1101年烧制的,肯定了这个瓶子是真品无疑。因此,这个瓶子从臆造品转为真品,而且是“错版”真品,数量奇少,堪称孤品和奇品!

上述九件含有“宋徽宗”庙号款式的陶瓷器物,从1101年至1124年,差一点就贯穿了赵佶当皇帝的期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这说明赵佶当上皇帝就开始使用庙号了。

一些专家的理论及资料不是显示“庙号是一般死后才封的”吗?

为什么含有庙号“宋徽宗”的款式在赵佶当皇帝期间,几乎每年都在正常使用呢?

分析:

其一,是由“智囊团”安排的,在当时,“年号”与“庙号”一定都是朝廷或赵佶的“智囊团”所为的。

因为,很多皇帝在刚刚登基的时候,一切行动都是听由“智囊团”安排的!

其二,赵佶是想当“天下一人”的皇帝,推测他怕别人在他死后给的庙号太低或不合他自己的意愿,因此,先自封。

三国皇帝魏叡就是怕别给他的太低评价的庙号,才自封庙号。

有资料为证:“(魏叡)生得庙号:景初元年(237年)五月,有司上奏:‘武皇帝拨乱反正,为魏太祖,乐用武始之舞;文皇帝应天受命,为魏高祖,乐用咸熙之舞;帝制作兴治,为魏烈祖,乐用章斌之舞。也就是说,魏明帝生前就已经得到了烈祖的庙号。

因此,推测赵佶也自封庙号,因为历史有先例,只是跟风,不是首创。没有违背祖制,名正言顺。

其三,赵佶喜欢算命,信奉道教,以改年号来助国运添自己的福气,祈求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身体健康,长寿,多子、多孙、多妻、多妾、多福、多才、多宝。更重要的是想当长久皇帝,长生不老!赵佶觉得改名对上述有帮助。因此,赵佶当皇帝期间改的年号最多,在位26个年头,改年号达6个之多。年号改这么多个,那么,再多来一个庙号,肯定会先多一层福分!

其四,蔑视与自嘲,赵佶在位期间还必须向辽朝(或金朝)纳贡,由于宋朝面子的问题,不愿用大宋、皇宋或赵佶的名义纳贡,只能想个万全之策。

因此,用“庙号”“宋徽宗”名义纳贡,既是以皇帝的名义,又不失脸面。当然,这里面还含有自嘲与蔑视,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其五,视死如生,活人陵墓。皇帝一登基马上有人为其寻找风水宝地,大造活人陵墓,有的活人陵墓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间断地造、慢悠悠、不计工本地造,皇帝没有驾崩、陵墓工程不能完工。皇帝是视死如生的人,在生当皇帝,死后还想当皇帝。造活人墓一般人会认为不吉利,不懂的人认为在诅咒,懂的人认为这是至高无上的福气,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也不是一般人有能力而为之的事。

当今,有些地方个别富起来的人,也在做活人墓(也称“生基”),以求添财、添丁、添福、高升、增才、增贵、增寿、还有想让家人与后辈先得到福气。

这样,有了活人墓,肯定要有个庙号来衬托。

所以,“宋徽宗”庙号应该在赵佶当皇帝期间先封的,而且一直都在使用中!

肯定有人的会说:

这,没有记载,不可信!

唉!

1127年北宋“靖康之难”时,有资料显示:“四月一日,金军在掳掠了大量金银财宝后开始分两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监押,包括宋徽宗、郑皇后及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妃嫔等,已于前三日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监押,包括宋钦宗、朱皇后、太子赵谌、宗室及孙傅、张叔夜、秦桧等几个不肯屈服的官员,沿郑州北行。被金人掳去的还有朝廷各种礼器、古董文物、图籍、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等,被驱掳的百姓男女不下10万人,北宋王朝府库蓄积为之一空。金兵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如此惨烈的灾难,给宋人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痛。

《宋俘记》载:临行前俘虏的总数为14000名,分七批押至北方,其中第一批“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自青城国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妇女一千九百余人。”一个月内,有近半数1500名妇女死去。”

《呻吟语》引《燕人麈》说这些妇女:“天会时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

北宋宫廷里面所有的金银财宝及一切东西、甚至连开封城里老百姓的东西,都被金兵撸掠一空!金兵将这些东西用2000多部马车,拉了几个月才拉完。

因此,去哪里还能找到记载资料可供查阅呢?

如今,结合科技检测,以实物求史证。确认上述含有“宋徽宗”款式的陶瓷器物都到了北宋,而且都集中在赵佶当皇帝期间的范围之内。这充分说明赵佶在当皇帝期间,含有庙号“宋徽宗”的款式,一直都在正常使用着!

目前,所送检测凡含有庙号“宋徽宗”的陶瓷,经科技检测尚未发现有南宋时期的东西。

只是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个别器物含有化学成分,而过不了检测。这到底是在泡洗过程中洗涤剂的残留?还是现代仿品?以后将继续探索。

尽管有一些资料显示“庙号一般是死后才封的”。然而,上述这些含有“宋徽宗”字眼款式的器物,经科技检测确认,都是在赵佶人活着当皇帝期间烧制的!

因此,不得不怀疑“庙号一般是死后才封的”说法的真实性!

现在,已经觉得不惧砖头与口水了。

这时不禁还要问,这句“庙号一般是死后才封的”到底是何时才出现的?

会不会是以讹传讹呢?!

为什么宋代期间,不只是赵佶活着的时候,就在正常使用“庙号”“宋徽宗”?还有其他皇帝的“庙号”,也在该皇帝本人活着的时候就已正常使用了?莫非是目前所见到的资料有误?

(待续)

图片图1-1官窑月白釉扣金口六棱贯耳瓶

图片

1-2官窑月白釉扣金口六棱贯耳瓶

图片

1-3官窑月白釉扣金口六棱贯耳瓶底部 

图片

1-4官窑月白釉扣金口六棱贯耳瓶,经科技检测确定是1124年烧制的,1124年也是北宋宣和六年,与底部印款年份相符。

图片

2-1炒米黄釉金丝铁线哥釉盏口双耳瓶

图片

2-2炒米黄釉金丝铁线哥釉盏口双耳瓶 

图片

2-3炒米黄釉金丝铁线哥釉盏口双耳瓶底部印章款:“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

图片

2-4炒米黄釉金丝铁线哥釉盏口双耳瓶,经科技检测确定是1122年烧制的,1122年正是北宋宣和四年,在印款年份范围之内,符合印款年份。

图片

3-1汝窑青釉双耳上圆下六棱瓶 

图片

3-2汝窑青釉双耳上圆下六棱瓶

图片

3-3汝窑青釉双耳上圆下六棱福瓶底部,有篆书方印款“宋徽宗”。

图片

3-4汝窑青釉双耳上圆下六棱福瓶,经科技检测是1121年烧制的,1121年也是北宋宣和三年,这时候赵佶正当着皇帝呢,可庙号“宋徽宗”却在使用中!

图片

4-1宋代金丝铁线盘口双凤耳棒槌瓶

图片

 图4-2宋代金丝铁线盘口双凤耳棒槌瓶

 

图片

4-3宋代金丝铁线盘口双凤耳棒槌瓶底部,印文是“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贡瓷不单有汝瓷、也有哥釉瓷,还有官窑瓷等。

图片 

4-1宋代金丝铁线盘口双凤耳棒槌瓶,就科技检测确定是1120年烧制的,1120年是北宋宣和二年,在印款年份之内,与印款年份相符。

图片

图5-1宋代官窑月白釉冰片纹敞口环弦纹梅瓶

图片图5-2宋代官窑月白釉冰片纹敞口环弦纹梅瓶

 

图片

5-3宋代官窑月白釉冰片纹敞口环弦纹梅瓶底部,印款是“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

图片

5-4宋代官窑月白釉冰片纹敞口环弦纹梅瓶,经科技检测确定是1119年烧制的,1119年也是北宋宣和元年,在印款年份范围之内,与印款年份相符。

图片

6-1宋代汝窑青釉三脚香薰。

图片

6-2宋代汝窑青釉三脚香薰底部,有方印款“宋徽宗”。

图片 图6-3宋代汝窑青釉三脚香薰,经科技检测确定是1114年烧制,1114年是北宋政和四年,赵佶正当着皇帝呢!上面三张照片是在不同光线下拍的,熏炉的釉色显示不一样。

图片

 图7-1汝窑天青釉口沿六缺小盘。

图片 图7-2汝窑天青釉口沿六缺小盘正面。

图片

图7-3汝窑天青釉口沿六缺小盘,盘里釉下印有“月华如练长千里无由醉酒未到先成孤眠无计相回宋徽宗御题”,还有个篆书印章款:“崇宁”。 

图片图7-3汝窑天青釉口沿六缺小盘底部,可见五枚支钉痕。 

图片图7-1汝窑天青釉口沿六缺小盘,经科技检测是1106年烧制的,1106年也是崇宁五年,在盘里印款年份范围之内。 

图片 图8-1汝窑直口三环弦纹两龙耳蓝釉瓶

图片

8-2汝窑直口三环弦纹两龙耳蓝釉瓶

图片

8-3汝窑直口三环弦纹两龙耳蓝釉瓶底部有印章款“崇宁四年.清凉寺督办.皇宋汝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

图片图8-1汝窑直口三环弦纹两龙耳蓝釉瓶,经科技检测确定是1105年烧制的,1105年不偏不倚正是崇宁四年,与印款年份非常吻合,这既证实此瓶到了北宋,而且是与刻款相符,同时还证实科技检测非常准确!

图片

9-1汝窑青釉束颈六棱瓶

图片

9-2汝窑青釉束颈六棱瓶底部,釉面肥亮莹润。 

图片图9-1汝窑青釉束颈六棱瓶,经科技检测确定是1101年烧制的。1101年是“建中靖国”,也是赵佶登基之年,皇帝登基之年就有了含“庙号”的“宋徽宗御题”釉下刻款的出现,真是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