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件别样青花瓷梅瓶”的一点补充
去年笔者撰写的《一件别样青花瓷梅瓶及其引发的思考》一文(刊于2016年5月3日《中国文物报》7版),主要是从梅瓶的纹饰和器型上对其作了分析介绍,刊发后引起广泛关注并被多家网站转载。事隔一年对这件青花瓷梅瓶研究又有了新发现,现将这新发现、新认识介绍给读者并敬请指正。
釉色的差异
(图1)
这件梅瓶(图1)平口斜颈、丰肩渐收腹、胎干质疏松、底足呈朱砂火石红色,含有黑褐色斑点,含铁质高、内外施釉,外釉青白泛黄、通体呈现细小冰裂纹及针状鬃眼、施化妆土、进口钴料着色、施透明釉、主题文饰为双勾填色技法绘画的竹雀图,文饰多层次绘画,层间有“两细一粗”弦纹组 间隔。
学术界对青白瓷的解释是“釉色界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的瓷器,都可以称为青白瓷(黄义军 著《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37页)。随着陶瓷烧制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元代景德镇制瓷人又走在制瓷业的前列创烧了“釉面呈失透状,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的卵白釉瓷(赵纲《瓷业高峰是此都》,2016年3月8日《中国文物报》)。
(图2)
(图3)
经过目鉴可以看出这件青花瓷梅瓶的釉是青白釉。为说明问题笔者选用同是青花类的馆藏唐青花花卉纹盘(图2)、元卵白釉青花菊纹小罐(图3)与之进行釉色对比。
唐青花花卉纹盘青花底釉基色为白色、梅瓶青花底釉为青白色,就釉色特征而言它们各自的时代特征明显,说明这件青花瓷梅瓶不具唐代青花瓷特征。
元卵白釉青花菊纹小罐青花底釉是卵白色,梅瓶青花底釉是青白色,从釉色上讲无论是卵白釉的色白“微青”,还是青白釉中的白中“显青”,它们都带“青”色,而用目鉴的方式观察它们,只能感觉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却不易作量化区分。
化妆土的施用
(图4)
(图5)
(图6)
(图7)
实物证明宋代陶瓷烧制使用化妆土已经从唐代粗质稀薄粉浆状(图4),向质地细腻乳浊失透白釉状方面演进,为了提高化妆土对色胎陶瓷器物的遮掩效果、给釉下彩绘铺就优质的绘画地子需将化妆土进行厚施,例如宋磁州窑釉下白底黑花大梅瓶局部特写(图5、图6)。将其与青花瓷梅瓶进行对比,梅瓶底部边缘清晰可见厚施的化妆土(图7)。如果再将元卵白釉青花菊纹小罐与青花瓷梅瓶进行对比,发现元卵白釉青花菊纹小罐因青花底釉厚施乳浊失透状,色白微青的釉层与胎体之间没使用化妆土(钴料纹饰绘画在卵白釉上);再看元青花因使用二元配方,胎体洁白,烧制中也不使用化妆土和底釉(钴料纹饰直接绘画在胎体上)。由此可见元青花的烧制是在元卵白釉青花烧制工艺简化、改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如果将化妆土的使用作为对青花瓷烧制历史分期的一项参照标准,就可以推证这件青花瓷梅瓶不是元代青花瓷,应在元卵白釉青花瓷烧制年代之前。
施釉
(图8)
(图9)
(图10)
研究表明,南方最开始生产白瓷,普遍存在青瓷上施乳浊白釉到白胎施透明白釉,再到白胎施青白釉的几个阶段(李建毛、张艳华《长沙窑再认识》文物天地,2016年第12期)。景德镇在创烧青白釉瓷过程中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使用了质地细腻乳浊失透的白釉对不同烧制器物进行厚施,目的是让其起到化妆土作用,或在使用化妆土的同时兼施薄层青白釉(图12)(叶佩兰、李昊冰 撰文《如何区别新老瓷器的釉(上)》收藏家,2017年第2期),而且也不例外地采用就地取材生产方式,因此在陶瓷烧制过程中对不同胎质胎色进行不同的优化处理已经常态化了。这就是说使用麻仓土可能并非自元代开始,景德镇在宋代陶瓷烧制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烧制品种使用麻仓土,因麻仓土本身含铁质高烧制过程中胎色呈朱砂火石红色并伴有黑褐色斑点(图8),所以为遮掩其胎质胎色使用化妆土和薄施青白釉就凸显了时代特征。研究资料表明宋代景德镇地下土层是褐土层,土质含铁元素成分高烧制后胎色较深,所以使用化妆土同样也是必要的。
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对照这件青花瓷梅瓶的胎釉的剖面示意图(图9)与元青花胎釉剖面示意图(图10)来看,它明显不是元清花,也与唐青花完全不同,那有没有可能这青花瓷梅瓶是宋代青花瓷呢?敬请大家不吝赐教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