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实:健康的古陶瓷市场一定会来
当前收藏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作为有着30年研究经验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顾问,杨实先生会怎么看当前的古陶瓷市场呢?
杨实先生近照
▌杨实:文物领域当中,不能武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某一个领域的研究,往往要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才能趋于完善。我们的老一辈,包括孙瀛洲、耿宝昌、叶喆民、冯先铭、陈万里等学者,对于中国古陶瓷理论框架上的梳理是正确的,像八大窑系等体系的分类方式,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受限于考古发掘成果等条件,老一辈学者也会有一些认知不足,这种情况在文物领域并不鲜见。
比如说,过去曾一直有一个说法,叫做“成化无大器”,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新的考古发掘推翻了这一点。另一个例子,就是著名的“元至正青花云龙象耳瓶”。这件东西最早在琉璃厂古玩圈没人认,原因就是当时大家都认为“元代无青花”。后来,新的研究证明了元青花的存在,改变了以往的旧认识。
这些事情也在提醒我们,在文物领域当中,不能武断。由于受制于考古发掘,很多看法、理论都具有相对性,不宜下绝对性的定论。正德的最新研究考古发现,其意义也在这里。这一新的成果纠正了以往的认识,非常好。相信随着进一步研究,还会带给我们更多新的认识。
其实,人类历史上的认识和提高,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哪一代人也有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固执己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发展地看问题,这是应有的正确态度。
关于正德的新考古成果也正是如此,它是我们古陶瓷第二代、第三代研究者,为老一辈人确立的框架添“血”添“肉”的过程,你不能因此而责怪老一辈人。我常说的一句话是,“空白期中不空白”——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研究的,也是可以进一步完善的。
▌杨实:真假问题说不清吗
我想说,我们必须正视过去这些年发展中的问题。
我长期在第一线工作,在全国各地做鉴定,所看到的现象,在今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前来鉴定的藏友,拿来的东西95%以上是赝品。这样的情况之所以发生,不能不说,是这些年来,我们对制假售假没有有效管理。与此同时,有些专家的所作所为也搅乱了收藏市场,同样无人管理。这些专家打着故宫的旗号、北京专家的旗号,给市场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有观点会认为,这是古玩特殊性决定的,对一件东西,或者一个专家的看法,往往不能下定论?我不这样认为。比方说,“汉代玉凳事件”,我们是不是可以下定论;“国宝献汶川事件”是不是可以下定论;“冀宝斋事件”是不是可以下定论……如果这些事件可以下定论的话,那么,参与的有关专家有没有问题是不是就可以下定论了?
再说拍卖行。公开卖假这样的事,在传统的市场,包括在商业道德层面都是不允许的,但到了拍卖行,居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进行。一些拍卖公司在《拍卖法》的保护下可以胡作非为而不负责任。现在是什么年代了?凭什么可以不负责任?真假看不出来,你拍卖行是干什么的?拍卖行不承担责任,社会公众对其就会无法认同。市场规律是很残酷的,收藏者、购买者也会逐渐成熟的,拍卖行需要认清这个形势。
▌杨实:靠钱的思维,靠不住
这些年来,市场所反映出的收藏者在热爱文化方面的进步,值得肯定,但是,我总体的感觉还是很遗憾、很遗憾的。我曾对今天收藏市场中的90%的藏友做过这样一个概括——辛辛苦苦,赝品为主;起早贪黑,破烂一堆;全军覆没,惨不忍睹……现状是不乐观的。究其原因,那就是整个收藏市场,大家都是奔着钱去的,不像我们这代人,是从学问起步。在这种环境下,收藏者要想不轻易上当,就要走从鉴藏到收藏的路,要讲“取之有道”。换句话说,要强调文化,而不是强调奔钱去。收藏的起步,应该从学问上开始。
缺文化,所以我们才看到今天的怪现象——只有能增值的收藏才会火。
我在电视台做节目,有一次,一位藏友拿来的东西是一套从战国直到清代的鱼钩,这个收藏很有意思,也具有很好的史料以及文化价值,很有内涵,但是它的市场价格无法与官窑瓷器相提并论,在做节目时就无法登上“珍宝台”。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这个市场里,我们习惯用市场价格来思维,用学问来做评价就比较少,但你不能不说,这个市场特别火,然后火着火着,很快又不火了。
此前这个市场的主要支撑是为贪腐现象服务的礼品市场,这部分市场份额占到古玩市场的70%到80%,一旦这部分需求被抑制,市场就冷清了,古玩商变得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只是古玩商,包括一些为贪腐礼品市场服务的拍卖公司,在前几年也参与其间,做洗钱之类的事情。这看起来很红火,但实际数据水分非常大——对外公布成交1个亿,可能实际上连1000万都不到。我看到我们一些部门还用这样的虚假数字来做分析,很可笑。现在拍卖行业遇到和古玩商同样的问题。
▌杨实:礼品市场,垮掉就垮掉吧
尽管市场有问题,但我并不悲观。礼品市场垮掉就让他垮掉吧,空气净化了,健康的收藏会成长起来,民间大众追求历史文化的需求,会得到逐渐的发展完善。我们古玩行业的发端很早。比较明确的记载,像吕不韦曾说的,与其他行业相比,卖珠宝有百分利……算起来,两千多年了,早已经证明这个行业的生命力。我们民族好古、尚古、学古,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得以保存的原因,与之相比,暂时有一个市场低落没有什么。
但是,市场的盘整以及由此发生的淘汰是正常的。现在我们内地一个二线或三线城市都能看到六七个古玩城。这些古玩城为了吸引商户,往往打出诱人的条件,像什么免两年租金……结果古玩城变成了“搬家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业态。大家想一想,以北京来说,这样的城市,在解放前后不过也就是东西琉璃厂在做古玩生意。所以,优胜劣汰的发生是肯定的。古玩从本质上说,就是少数人参与的事情,不是全民参与的大众化活动,它应因学而兴起,就像现在儒释道、国学兴起一样,最终进入到净化心灵的层面。
我觉得,在这个市场,大家要面对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鉴定难度大,确实很大。鉴定学是标准形象学,一个鉴定专家,他头脑中要有一个用于鉴定的正确形象的数据库,这个正确形象的数据库是通过几十年不断分辨真伪的过程来完成的。没有这个过程,解决不了鉴定的问题。因此,能够成为古陶瓷市场领域的专家是不容易的,它是学院里培养不了的,更不存在那种“学术型”的“全球通”专家。解放前没有鉴定专家,是世家,是行业里眼光被公认的人在扮演专家的角色。现在市场上的情况是,有的专家是有国家职称的,有的专家是行业协会的,有的专家是个人挂牌的……鱼龙混杂。我想,在鉴定方面,需要我们做一些事。
▌杨实:收藏可以从普品开始
藏友问我,现在精品那么贵,我的收藏可不可以从普品开始?我觉得可以。我常常说,我们的藏友要是直接奔着顶尖儿的东西去,那就完了。什么意思?你看,我们现在去鉴宝,藏友拿来的几乎都是“国宝级”的假东西——假国宝,没有普品,也没有中档品。我开玩笑说,你们就盯着七仙女,有没有想过,七个仙女中有六个都不愿意下嫁,愿意下嫁的只有一个,而且还嫁给董永了——没那么多。大家之所以都盯着“七仙女”,还是前面谈过的问题,就是站在投资的角度上。对于投资来说,越是高精尖的东西翻倍就越高,普品只相当于“定期存款”,回报率低,但是,收藏者从普品开始,可以做得很扎实,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学习文化。一开始资金不是很充足,就可以从小处开始。我常举的例子是,你从养鸡开始,十只鸡换一只羊、然后十只羊换一头牛、然后十头牛换一头骆驼。到了骆驼,就很少了——精品必然是少数。
大家可以参考一个例子,就是瓷片。过去买几十块、几百块一件瓷片的藏友,现在眼光练得很扎实,而且瓷片由过去不受重视,到今天,价格也都很高了。我当年曾说,这些瓷片将来会按克卖,当时他们都笑,都不相信,现在已经变成现实了。当然,藏友从普品开始,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从文化出发,而不是从增值角度出发。